电影《博里纳日的贫困》(Misère au Borinage)于1933年9月至10月在比利时蒙斯附近的博里纳日拍摄。影片的背景是,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,比利时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。1932年,比利时爆发了工人大罢工。许多比利时人的经济状况堪称灾难,矿工们尤其受到重创。布鲁塞尔的医生保罗·亨内伯特(Paul Hennebert)是国际工人救济会的成员,他每周都会前往瓦隆地区的矿场进行急救。矿工们恶劣的生活条件促使他撰写了一本小册子,揭露这些恶劣的状况。这本名为《评论蒙斯黎凡特地区的“新月光辉岁月”》(Comment on the Crescent of Fame in the Levant of Mons)的小册子,成为了电影《博里纳日的贫困》的灵感来源。
1933年7月,布鲁塞尔电影俱乐部“埃克兰俱乐部”(Club de l'Écran )的创始人兼秘书安德烈·蒂里费斯(André Thirifays)读到了保罗·亨内伯特(Paul Hennebert)的宣传册。他建议俱乐部成员、比利时年轻导演亨利·斯托克(Henri Storck)拍摄一部关于瓦隆矿工困境的纪录片。斯托克接受了这个提议,但希望与一位更有经验的同事合作执导。他邀请了对社会纪录片充满热情的荷兰导演尤里斯·伊文思(Joris Ivens)与他合作。
斯托克和伊文思正在合作拍摄《博里纳日的苦难》。影片的拍摄地选在博里纳日的Monobloc区。为了宣传和记录这部电影,摄影师卡米·斯通、萨莎·斯通和威利·凯塞尔斯自愿加入了《博里纳日的苦难》。
由于滚石乐队在比利时艺术圈的地位,他们很可能早已与亨利·斯托克有过联系。他们拍摄的照片展现了影片的“额外内容”。其中有很多拍摄周围环境的镜头:街道、工厂、房屋,以及莫诺布洛克一家居住环境的细节。有些照片是“摆拍”的肖像,但大多数照片更具纪实性。他们的照片更多地展现了矿工的生活条件,而非摄制组的劳动成果。这些社会关怀也引起了比利时工人党的共鸣,滚石乐队曾为该党创作了一张关于住房的海报。
《博里纳日的贫困》 (Misère au Borinage 片场拍摄的照片在当时的媒体上发表。
这部电影在媒体和公众中反响平平。它也引发了轩然大波:比利时和荷兰的审查机构禁止其公映。影片仅在私人场所和电影俱乐部放映。许多记者认为这部电影过于客观公正,令人难以置信。他们指责电影制作人是在炮制一份共产主义宣言。然而,另一些人则认为,这是“一部动人心弦的阶级斗争佳作,是无产阶级意识的鲜活见证,其广度和真实性令人钦佩。”文章附有片场拍摄的照片。他们对影片的文字或正或负都予以了支持。
图片库